专家:禁烧秸秆须把农民的“利”字摆在前头
2017-05-20
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《三农中国》报道,为加强秸秆禁烧管控,河南今年计划新安装摄像头2万个,构建基本覆盖全省的“蓝天卫士”监控系统。不仅如此,河南省今年还将继续采取严格的扣拨财力经济处罚措施,以环境保护部提供的秸秆焚烧着火点和火点经纬度为依据,以县(市)区为单位,每一个着火点,扣拨相关县(市)区50万元。
每年伴随夏收的启动,各地禁烧秸秆的政策也都会相继的出台,近年来,“禁烧令”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,农民私烧秸秆会被罚款甚至拘留。秋收时节,一些基层干部在田埂上安营扎寨,昼夜严防死守。
如此大的力度为何依然难阻农民点一把火?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李长安认为,禁烧秸秆首先需要把农民的“利”字摆在前头,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,化“简单粗暴”为科学利用,使秸秆禁烧“水到渠成”。
李长安: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产物,也给现在环境保护出了一个大难题,有的农民不了解当今情况,还是采用老办法将其随意焚烧处理,无形之中又给天空增添了一份灰色厚度。由秸秆焚烧所造成的雾霾天气,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,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。正因为如此,尽量减少直至最后消除秸秆焚烧现象,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政策和环保政策。目前,我国各级政府对秸秆焚烧采取禁烧、利用、联防“三招”齐下。从各地方的实践来看,有些地方在对待农民秸秆焚烧问题方面的做法简单粗暴,引发农民的一些不满。其实,如果能够老老实实地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效政策,就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。比如可以鼓励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购买秸秆粉碎机、打捆机,在国家给予补贴的基础上,地方财政追加一定的补贴。通过一系列“以用促禁”的政策措施,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,因地制宜科学综合利用,使秸秆禁烧“水到渠成”。
李长安表示,治理焚烧秸秆是一项系统工程。“一禁了之”无法治本,必须正视利益差别。多从科学综合利用、补贴上做文章,加大宣传力度,循序渐进地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。
李长安:对相关生产企业的秸秆收购、堆放用地、税收优惠等出台扶持政策,选择转化利用路径短、技术成熟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主攻方向,给予有力支持。特别是在补贴资金落实方面,必须给予农户实实在在的好处。不能找各种理由随意克扣、减少对农户的补贴,否则会造成农户合理利用秸秆积极性的丧失,削弱秸秆加工和利用企业的积极性。此外,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,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。比如可以通过发放《农村环保宣传手册》、设立流动宣传车、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,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,发动全社会自觉参与秸秆禁烧工作。